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LIGHT UP | 魏思宁:从科技精英到管理精英,一个MBA学生的成长和蜕变

疯狂的MBA

2023-04-03 18:04:54

+关注
作为有相当年限工作经验的前辈,对年轻人又有什么要求?





01

请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

大家好,我是魏思宁,来自北大光华MBA 2020级在职5班,目前在微软工作。我的职业发展道路相对简单。自从毕业后,我便加入了微软,从工程师逐步晋升至现在的软件应用科学与研发总监,已累计在微软工作约15年。目前,我担任微软必应(Bing)多媒体搜索的全球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与团队伙伴共同负责覆盖全球200多个市场和100多种语言的软件研发及应用科学研究工作。


02

当时为什么选择这条发展路径?为什么专注在微软这么长时间?

我选择计算机作为职业方向的原因相当简单。作为一个在科学重镇中关村长大的80后,耳闻目染IT领域的发展,计算机自然成为了最佳的职业选择之一。从小阅读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成长起来的我,加入微软一直是我童年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15年以前微软中国的员工人数相当有限,因此,能够加入微软甚至比现在更难,我也很幸运可以过五关斩六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关于为何能在微软待上十几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首先,尽管微软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跌宕起伏,但是我一直非常认同微软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强调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与包容的部分。这种文化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环境。

  • 其次,我的同事和合作伙伴都非常优秀,和他们一起工作我总能学到新东西。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对自己在微软从事的工作始终保持热情。


我从事的互联网搜索系统被认为是人类设计的最复杂的软件系统之一,其中充满了无数挑战等待我们去攻克。全球只有极少数公司具备研发涵盖整个互联网规模、多语言多市场的复杂搜索系统的能力。而多媒体搜索则更是搜索技术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与文本搜索相比,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检索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这为各种AI技术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和实验场,也是技术人员的天堂。从最近AI驱动的搜索方面的进展大家也可以看到,搜索是一个远远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下,由于AI/AIGC的蓬勃发展,每天的工作都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03

作为有相当年限工作经验的前辈,对年轻人又有什么要求?

作为职场老人,我对年轻人的期许首先是要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最近AI和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进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迎接新挑战。此外,我还会建议团队年轻成员在技术能力之外多多培养“软技能”,如演讲(特别是英文演讲)的能力、专业文献写作能力,领导力等。我非常感激我在微软的第一位上司在我刚加入公司时便推荐我参加微软的Toastmasters演讲俱乐部(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是一个1924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演讲俱乐部组织)提升我的英文演讲能力和领导力(我还曾担任微软Toastmasters演讲俱乐部主席)。因此,我也常会推荐我的团队成员参加该俱乐部,锻炼他们的演讲能力和领导力。

04

在跨文化进行沟通与管理工作中,你如何把握好文化的差异推进工作?

在微软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我们相对容易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我们的团队以及与我们密切合作的其他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西欧、中亚、中东等各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日常会议通常以英语进行沟通,大多数年轻同事在加入微软一两年后都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工作内容。然而,我们仍然会在沟通中遇到一些差异,如语言习惯,不同国家人的英语口音,电子邮件礼仪等。为了实现更专业的沟通,我们确实需要多付出一些努力去克服一些沟通及文化障碍。


当今的年轻人都非常聪明,语言本身并不是主要难题。与其说我们面临跨文化沟通的问题,不如说培养更高效、更专业的工作习惯更为关键。在确保工作效率的同时,与合作伙伴之间保持友好的合作氛围也需要一些额外的培训和提醒(比如在push别人帮助你,为你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用很压迫、不考虑对方感受和境遇的方式)。除了语言的得体表达,时间安排也十分重要。由于国际会议通常涉及时差问题,我们会提前进行充分的协调和沟通。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因此在召开会议之前,我们倾向于先准备好相关内容。尊重对方的时间、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些都是我们在跨文化环境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05

在你看来,国内互联网企业和外企最大的差别是什么?领导的风格有何不同?

由于我本人并未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亲自工作过,所以我可能无法客观地对此进行比较和评价。总体来看,企业运营发展策略与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息息相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在宏观环境较好且行业竞争较为温和的时期,通常会选择更为稳健的发展策略,更加注重“长期价值”;而在宏观环境恶劣或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时候,企业则会倾向于选择更为激进的发展方式,更为注重“中短期利益”。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期,一些项目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推动下,尤其在执行和落地速度上,表现得更为迅速,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激进。这与市场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应当思考的是,有时候遵循“长期主义”原则、不盲目追逐潮流、稳健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很多重大突破往往是“长期主义” 和“厚积薄发”的成果。


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OpenAI对其技术方向的坚定信念和持之以恒,最终带来了突破性的成果,这值得包括微软在内的许多中外企业借鉴。因此,我会不断提醒自己和团队保持冷静,不要只追求速度,更要以系统化的思维去审视问题。在技术层面,我们确实需要更多人静下心来,屏蔽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忘记短期利益,持续探索。


至于领导风格,我认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企业,优秀领导者的风格都是五花八门,有更加温和的领导者,也有马斯克那样个性十足更加严苛的领导者。我认为,无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如何,在实施管理实践时都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

06

为什么想在这个阶段就读光华MBA?

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比起很多同学同事充满故事的人生,我总觉得自己未免“平淡”。然而,有一个特点我深知无疑,那就是我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尽管我的专业背景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但我对各行各业、不同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兴趣。我热爱阅读时的内心宁静,享受知识涌入心灵的愉悦。因此,在工作趋于稳定后,我渴望继续学习,再次找回校园学习独有的愉快。选择攻读MBA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的决定,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在专业之外拓展商业、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知识。



不过,选择北大光华我是很明确的。北大是我唯一的选择,当初也仅申请了北大光华MBA这一个项目。我希望在北大这个充满“仙气儿”的地方,深入体验学习北大的人文底蕴和多元思维,进一步弥补我工科背景的不足。当初如果光华没有录取,我可能也就不打算读MBA了。好在最终,我非常幸运地以当年那一届最高的面试成绩被光华MBA录取,实现了我的理想。

07

加入光华MBA后,你收获了什么?

在光华的学习收获是远远超过我预期的。知识层面上,我对于商业的概念、财务及金融领域的知识有了大幅提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会帮助我修复未曾踏足的版图。而课堂之外,整个环境让我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新朋友,拓宽我原本的边界,让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不同人的世界在发生什么,甚至结交到可以探讨人生理想、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最让我惊喜的,则是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学习机会,从人文精神到艺术与金融,从企业领导艺术到哲学人生,我这个工科男像是被打开一扇窗户。尽管我在过去的学习中也有许多机会接触这类主题,北大的这扇窗,确实有别样、独特的宝藏。

08

如果让你推荐一门光华的课程,你会推荐什么?

光华管理学院的优秀课程实在是丰富多样,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还是旁听课程,学习收获都非常丰富。我会推荐大家选修人文艺术相关的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并提高了审美能力。弥补了我在知识和认识上的盲区,重新点燃了我这个“理工男”从少年时代就对艺术的兴趣。它激发了我对古今中外艺术脉络、艺术品市场、艺术与金融以及艺术与科技结合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研究和了解的愿望,收获满满。


我坚信,在当今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审美能力”是一种愈发稀缺的能力。很多时候,领导者的审美能力决定了产品品味和美学价值的上限。此外,在这个AI/AIGC如火如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借助AIGC进行艺术创作,这极大地拓宽了普通人“审美能力”的应用场景。

09

你如何去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可以分享一些时间管理的秘诀吗?

时间管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日程表。选择读书这件事,首先需要家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上课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个人时间,也会侵占掉很多陪伴家人、承担家事的时间,感谢家人们对我的理解,让我能够心无旁骛的读书。其次,学习是在工作之外的时间,而这部分时间是需要“挤出来”的。在MBA的这两年里,我不但会对工作之外的时间做很好的时间规划,还会各种碎片化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不过幸运的是,我的睡眠质量还不错,每天只需要睡够6个小时精力就足够了。在读MBA的第一年,我经常5点30起床,在上班前看两个小时书或者写两个小时作业,晚上下班后再上个晚课或者做个小组作业。精细安排好日程表,才能保证执行的基本水平。

10

如果你可以拥有一种超能力,你希望拥有哪种能力?为什么?

我希望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喜欢读书,享受学习,但时间确实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也好像总不会完,就算抽出时间,也总觉得不够痛快。如果能够快速阅读就好了,至少先读完积压的那几百本书。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